全国咨询热线:0371-55638138
首页

其他

公司动态 获奖资讯 中标资讯 行业动态 其他

清明丨天青色,等烟雨

2021-04-02拓朴

2021年04月02日 17:00

《清明节气》

作者/宋英杰

出自《故宫知时节:二十四节气•七十二物候》

什么是清明?
“万物齐乎巽(xùn),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。”
巽,特指东南风,也泛指风。
在古人眼中,是盛行风的转变,是和暖、温润的风,造就了万物春生,一切因风而齐。《淮南子》中更是将清明称为“清明风”,将风视为清明节气的第一特征。
阳春时节,温暖而强劲的春风,是暖湿气流的“急行军”。人们赞颂春风,实际上赞颂的是暖湿气流的暖和湿,第一是暖,春风送暖;第二是湿,春风化雨。
但中国地域辽阔,还有很多春风“鞭长莫及”的地方,正如古诗所云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。

1721371720762.jpg

阳春时节的天气,之所以被说成是“最美人间四月天”,可能至少有三个理由:

第一,最佳的体感舒适度。天气宜人,既不冷,也不热。
第二,最佳的能见度。清明的本义就是清clear、明bright,天气既清新又明媚。

第三,最佳的物象。所以古人说“春梦暗随三月景”。想及唯美的情境,就会下意识地“脑补”阳春三月的物象。

1721371736126.jpg

以人的视角,四月天最美;但以天的视角,却是做四月天最难!

按照农历,就像民谣说的那样:做天难做三月天,稻要温和麦要寒。种田郎君要春雨,采桑娘子要晴干。

在春天,人们对于天气好坏的判定标准出现明显分化。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段对于冷暖、晴雨有着不同的需求,所以往往是:你之所盼,恰是他之所怨。

1721371747481.jpg

阳春虽好,但清明时节天气变化节奏过快,阴晴不定,时风时雨。

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、苏轼的《寒食帖》的天气背景,都是清明时节。王羲之写的是天朗气清、惠风和畅的响晴天,苏轼写的是苦雨如秋、小屋如舟的连雨天。
但清明毕竟是“气长物盛”的时节,所以有风,也被视为“习习祥风”;有雨,也被视为“祁祁甘雨”。人们对于清明时节的天气,心怀感恩与包容。

1721371761464.jpg

清明最具代表性的习俗,插柳、踏青、放风筝,其实都是人们与阳春物候的快乐互动。从前清明风行插柳,所以清明也有“柳户清明”之说。


大家是以插柳这一天的天气,以及树叶是焦是青的颜色差异来占卜后续的天气。所谓插柳,既有屋檐插柳,也有妇女头上簪柳、男子身上佩柳、儿童以柳为笛。

1721371783556.jpg

阳春时节,有各种关于花草枝叶的行为艺术。

阳春三月的别称“雩(yú)风”,出自《论语》:
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(yí)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
说的是暮春三月,穿上春装,约上五六个成人、六七个孩子,一同在沂水中洗浴,然后在求雨的舞雩台上吹风,一路唱着歌回家。体现的是孔子所认同的一种生活情趣。

1721371801067.jpg

清明节,融汇了古代的上巳(sì)节和寒食节,于是景色清明的清明,也成为踏青寻春的清明,更成为慎终追远的清明。这是中国节日体系中最大的一宗“兼并重组”。


清明·习俗


【祭扫】

a1b4d010c934f5679c8d784e8b018d4.png

扫墓祭祖,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(或前三天)寒食节的习俗,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,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,谓之对祖先的“思时之敬”。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,清明也是传承好家风的时候。


【踏青】

1721371872882.jpg

四月清明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踏青郊游、观赏春色的大好时节。在旧时,清明节也被称为踏青节。


【植树】

1721371902905.jpg
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,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,成长快。因此,自古以来,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俗语说的“清明前后点瓜种豆”也是这个道理。

【插柳戴柳】

1721371927853.jpg

过去在清明这一天,家家都要在门前挂上柳条,有的人还要在头上戴上柳枝。插柳于户,可以驱邪祈福;戴柳于首,寓意留住青春。蕴含着人们对平安健康生活和美好幸福未来的殷切期盼。

【放风筝荡秋千】

1721371945611.jpg

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古时,人们会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,然后放上天去,再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,寓意“放晦气”,以达到“除病消灾,带来好运”的目的。唐代荡秋千已十分流行,白居易《寒食夜》里就写道“春风摆荡禁花枝,寒食秋千满地时”,可见其受欢迎程度。

为您推荐

快速通道

  • 微信扫描二维码
    二维码
    扫描进入手机官网
  • Copyright © 2018-2020,All rights reserved
    服务热线:0371-55638138 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财富广场6号楼706室
    豫ICP备19036166号-1